2006年9月1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家的温暖融化心灵的寒冰
本报记者 曹志男 见习记者 姚力 通讯员 裘学庆

  杭州萧山5名少男少女杀人分尸案,5人中3人是单亲家庭的子女,该案报道后,引起许多读者对单亲家庭以及不健康家庭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注。近日,记者来到省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在该所劳动教养的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将近52%是来自单亲家庭或是父母亲长期感情不和的家庭。
  “如果爸妈能不吵架,不抛下我分居的话,现在我也许还在学校里学习。”见到因盗窃罪被送进未教所的王力(化名)时,记者从这名刚满18岁的未成年劳教人员眼神中,感觉出的是一丝悔恨以及对回忆的逃避。
  原来,在王力小学四年级时,父母因感情破裂开始不停地吵架甚至打架,一开始,父母还顾及王力的存在,然而,随着矛盾的加深,父母双方开始不再回避孩子。而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年幼的王力只能选择无助的哭喊。
  “他们就任我一个人哭,也不管我,有时候甚至把气撒在我的头上!”父母间的争吵让王力感到害怕的同时开始选择逃避——白天尽早地去学校上学,晚上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想目睹家中争吵的王力开始离家出走。同时,他也对父母慢慢产生了一种厌恶感。
  王力开始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对父母实施报复——不好好读书。五年级后,王力索性就辍学在家,每天不是沉迷在游戏厅里就是出入台球房。然而,父母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对王力的生活更是不闻不问。
  后来,王力认识了一帮“好兄弟”,在这帮他们的拉拢下,手头拮据的他开始走上了偷盗的歧途。
  “单亲家庭未成年劳教人员往往是因为目睹父母吵架、家庭暴力后,叛逆心令他们走上歧途,同时,离异父母对孩子容易一味地溺爱,这也让许多孩子走上违法的道路。”与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已经打了5年交道的该所一中队中队长骆程明告诉记者,在管教中民警们发现,单亲家庭的种种不健康家庭环境是他们的子女走上犯罪道路的最主要原因。
  18岁的晓京是因为寻衅滋事进入未教所劳动教养。记者了解到,从晓京14岁那年开始,他觉得自己除了钱之外,其他什么都缺。
   “爸妈离婚后,我就开始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晓京的父母都是生意人,离婚后各自忙于赚钱,在外奔波的两人更是以为只要给晓京充足的零花钱,就能弥补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然而,父母离婚已经在晓京的心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让他感到在其他人特别是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渐渐地,他开始厌倦学习,成绩也从班级的前五名一下子退步到最后。后来,他开始频繁地逃学。因为晓京手上从不缺钱,没多久他的身后就有了一帮“小弟”,而财大气粗的他也觉得在所谓的“哥们”义气中找到了一种“自豪感”。最终,在一次聚众滋事后,晓京被送进了未教所。而他的父母在知道这一情况后也后悔不已。
  “过早失去家庭温暖让单亲家庭的未成年劳教人员在表面上显得很独立、很坚强,但其实他们的心灵很脆弱,叛逆心和猜忌心往往要比其他未成年劳教人员重得多。”骆程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管教民警对单亲家庭未成年劳教人员采取“两面拉”的教育办法,目的是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亲人以及家庭重新燃起希望,努力让单亲家庭未成年劳教人员重拾家的温暖。